由赤峰市委、市政府,赤峰市委宣传部主办的“全国重点媒体赤峰行”活动于7月14日正式开展,来自全国的近10家重点网络媒体将对赤峰市的历史文化、经济发展、城市建设、农牧业发展、旅游事业、司法建设等进行全面的采访。
文化悠久、资源富集、区位优越、生态良好
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,地处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地带。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,辖三区、七旗、二县,总人口460万,其中蒙古族人口88万。赤峰市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文化悠久、资源富集、区位优越、生态良好。
第一,文化悠久。赤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考古证明,赤峰地区相继产生了兴隆洼文化、红山文化、小河沿文化,对推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。第二,资源富集。赤峰市耕地面积1500多万亩,赤峰市草原面积8700多万亩,有林面积4100多万亩。每年牛羊肉总产量18.5万吨。地下矿藏丰富,旅游资源独特,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文化旅游胜地,境内草原、山峰、沙漠、森林、湖泊、温泉、冰臼、珍稀动植物一应俱全。第三,区位优越。赤峰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结合部,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,距离北京、沈阳等中心城市400公里左右,距锦州、秦皇岛等港口不足300公里,是内蒙古距离出海口岸最近的地区,也是蒙东辽西冀北人流物流重要的集散地。第四,生态良好。赤峰市植物种类多样,林草丰茂,天然草场、天然次生林等原生态植被群落遍布全市。赤峰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家生态建设先进市、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。
生态立市、工业强市、科教兴市
近年来,赤峰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,坚持实施生态立市、工业强市、科教兴市战略,下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农牧业产业化、城镇化“三化”进程,突出抓好工业经济、项目建设、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,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,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。近期赤峰市工作的三个主要目标是,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,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过百亿,2012年中心城市人口达到百万。
调整农牧业结构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、提高农牧民收入
赤峰市是传统的农牧业大市,发展农村牧区经济一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几年来,赤峰在调整农牧业结构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、提高农牧民收入等方面,不断加大工作力度,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。在发展农村牧区经济上,主要抓了三件事:
一是调整农牧业结构。二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。三是提高农牧民收入。今后一个时期,将针对赤峰特点,围绕转变发展方式,加快结构调整,重点实施“四个百工程”。一是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,二是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,三是百万亩节水灌溉农业,四是百万头肉牛育肥工程。
三化互动、工业优先
赤峰的差距在工业,潜力在工业,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出路也在工业。几年来,赤峰坚持“三化互动、工业优先”的原则,在工作部署、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始终把工业放在突出位置,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,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。
在发展有色金属产业、能源产业、食品加工产业方面,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。此外,赤峰市制药、纺织、建材、机械加工等产业发展历史悠久,产业基础较好,近年来通过重组合并、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,产业实力和竞争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。
扩大就业、促进消费、推动发展
赤峰市人口多,区位好,是蒙东辽西冀北重要的人流、物流集散地,发展服务业具有较好基础。近年来,赤峰坚持把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、促进消费、推动发展的重要方面,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层次和水平,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。2009年,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12.6亿元,增长13.3%。
建成东部地区百万人口中心城市
在城镇建设方面。自治区要求赤峰市建成东部地区百万人口中心城市,2004年赤峰市启动了新城区建设,累计完成投资240多亿元,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,入住人口6.5万人。2009年,启动了红山区桥北组团、新城区小新地组团、松山北城区等开发项目,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。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,加强道路、供水、供热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,大力推进亮化、绿化、美化工程,服务功能日益完善。扎实推进旗县政府所在城关镇、重点小城镇建设,增强综合承载能力。2009年底,中心城市人口达到84万人,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.5%。到2012年,中心城市人口要达到100万人,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%。
创建国家森林城市
赤峰市的生态建设是全国的楷模,国家林业部曾提出“东学赤峰,西学榆林”的口号,温家宝总理曾经对赤峰的生态大加赞赏。最近,赤峰又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奋斗目标。
高度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
赤峰人口较多,占内蒙古自治区的近五分之一,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,人均水平低、人均收入低、城镇化水平低,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。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,高度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,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,切实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。围绕办好一流的社会事业,不断加大投入力度,近几年,教育、医疗卫生、文化体育的财政支出每年都以20%以上的速度增加。